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中国制造正经历着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深刻转变。一家电梯制造智能工厂的生产线,十几台工业机器人同步在线%。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中国每万名工人配备工业机器人470台,密度已超越德国和日本,跃升到世界第三。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生产首次突破年度1000万辆的仪式现场,2024年度达产1000万辆,仅用时11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中国经济有没有信心,关键看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有没有信心,关键看制造业。2024,我们持续不断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步伐铿锵有力。
11月14日,中国汽车制造又迎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中国年度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湖北武汉下线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34.5万辆和1126.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6%和35.6%;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已超越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卢放:“这款车型是中国2024年新能源汽车第1000万辆下线的代表车型,纯电综合续航能达到901公里,具备5C的超级快充能力,能做到充电3分钟,行驶100公里。”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2018年年产过百万辆,用了近10年时间,到2022年年产超过500万辆,用了约4年时间,再到今年成为全世界首个年度达产1000万辆的国家,用了约2年时间。支撑中国新能源汽车加速发展的背后是中国制造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方向迈进。
卢放:“这个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工厂采用了“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孪生等信息化技术,是国家级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工厂,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能够完全满足4款车型的混流生产,同时能满足上万种不同配置车型的随机生产,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用户得到满足个性化需求,目前这个工厂能做到118秒就能下线一台整车。”
东风汽车这家智能工厂高效生产的一个秘密,是这里的工业机器人密度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整个生产线台工业机器人,而每班员工只有600多人。
国家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屈贤明:“所谓智能制造,首先是产品装备的智能化,第二是生产的全部过程的智能化,再一个是服务的智能化。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是制造业发展由大变强的一个最主要的方向、技术路线。”
新能源汽车制造是我国先进制造业变大变强的突出代表。习今年3月在湖南考察时指出,继续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正是我国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的主攻方向。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421家国家级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示范工厂,建成万余家省级智能工厂,推进近万家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
工业与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副院长乔标:“有了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系统之后,就可以把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内部的管理、后面的营销充分协同起来,极大提升效率和效益,它就是制造业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东风汽车这家智能工厂不仅是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还是国家级绿色工厂。从天空俯瞰工厂,屋顶是一排排整齐排列的太阳能光伏板。这是武汉市最大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年发电量2000万千瓦时,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1620吨,相当于每年种植了约52.8万棵树。
卢放:“光伏项目一年生产的绿色清洁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占到这个工厂能源消耗的13%以上。未来清洁能源的消耗占比达到25%以上,目标就是用绿色能源生产绿色新能源汽车。”
近年来,中国制造绿色转型优势显著。到目前,已有国家级绿色工厂5095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已超过18%。中国全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设备生产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年出口突破万亿元大关,充足表现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绿色低碳竞争优势。
屈贤明:“能源装备、交通运载装备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趋势,中国制造业这几年表现最亮点的就是这两块装备的群体性突破,在世界上处于领头羊。”
中国制造不仅在新能源装备、轨道交通、高端船舶装备等新兴起的产业发力,还在不余遗力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这家位于江苏建湖县的石油装备制造企业,瞄准“卡脖子”关键技术,自主研制成功175MPa采气井口高端装置,首次应用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超深油井开采中。
江苏省建湖县鸿达阀门管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启春:“打破了国外井口制造商对175MPa采气井口装置的技术垄断,填补了行业空白,是国内超高压采气井口装置首台(套)装备。”
在位于江苏南通市海门区的海太长江隧道的施工现场,一个大家伙就是专门定制的“江海号”长江隧道盾构机的主要部件——刀盘,技术人员正在进行紧张而细致的安装调试。
今年10月,“江海号”盾构机在湖南长沙成功下线。“江海号”最大开挖直径达16.64米,是我国迄今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比北京东六环项目用到的“京华号”盾构机的开挖直径又大了0.57米。
中国铁建重工集团掘进机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张帅坤:“盾构机需求的动力和直径成立方的关系,直径大了0.57米,就是16.64米的3次方,这个增量就是几何级的。安全可靠性,还有制造方面的精度,要求也是呈几何级增长。”
盾构机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江海号”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超大直径盾构机形成全产业链产业化发展能力,是我国装备制造领域的又一项突破。如今,全球每10台盾构机中就有7台产自中国。今年以来,我国一批装备制造领域的大国重器震撼亮相:C919大型客机投入商业运营;“嫦娥六号”实现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实现商业首航;重型燃气轮机研发不断取得新突破;单价超过百亿元的全球最大生产储卸油平台实现出口。统计显示,今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7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4.3%,已连续21个月保持在30%以上。
乔标:“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本身就占制造业的比重到三分之一左右。这么大的比重,又关系到千行百业,每个行业都需要装备制造业给它提供装备,所以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拉动作用也非常明显。”
华工科技智能制造首席技术官戴恒:“这是我们为船舶行业定制的大幅面高功率五轴坡口激光加工装备,它主要使用在于船舶行业的工艺流程,最大加工宽度能够达到十几米的宽度。传统船舶行业主要依赖于装备的进口,现在我们打破了多项技术垄断,实现了自主研发100%。”
激光技术作为被发达国家管制的技术,我国在这一领域长期受制于人。20年来,华工科技在高端激光装备领域不停地改进革新、奋起直追,累计创造了60多项“中国第一”。他们研制成功用于汽车智能制造领域的白车身激光焊接装备,一举打破了国外近40余年的技术垄断,迫使国外同种类型的产品价格下降了40%以上,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累计服务下线万辆。
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新强:“我们格外的重视自主创新,过去10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7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同比增长了26%,今年又开发出十多套行业领先专精特新产品。”
华工科技只是武汉光谷几千家高新技术企业中的一个。统计显示,我国高新技术公司数从十多年前的4.9万家已经增加到现在的46.3万家。今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3.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9.4%提高到2023年的15.7%,显示出中国制造技术向高、结构向优的积极态势。
乔标:“高技术制造业本身技术上的含金量就高,同时产业链又长,所以带动性就大。它不仅自身是一个很重要的增长点,还决定着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后劲。”
在武汉,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的聚集,优势科学技术创新资源的加持,政策的有力引导,形成了两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一个是以光谷为代表的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一个是以东风汽车为龙头的“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周治平:“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深度分工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东风汽车持续不断发挥产业链“链主”的主体支撑和融通带动作用,持续不断吸引专精特新和科技公司落户“武襄十随”产业集群。到目前为止,在集群内仅是东风汽车就有20多个整车厂和国家级检验测试中心,有1000多个一级配套供应商,也助推“武襄十随”先进汽车产业集群成为全国唯一的全系列的汽车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路径。不久前,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布了最新一批3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加上2019年以来已公布的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级集群规模达到80家,首次实现了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的全覆盖。
乔标:“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有了这80家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就等于制造强国建设在重点产业领域有了支柱,在和世界制造强国去比拼就更有底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