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日20时10分,山西省晋城市沁和能源集团中村煤矿2405回风顺槽掘进工作面发生透水事故,矿调度室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通知全矿各作业区域停产撤人;经核实有12名矿工被困井下。22时53分,中村煤矿向晋城市政府有关部门报告了事故情况。
接到事故报告后,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国务委员王勇等领导做出重要批示。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杨焕宁,副局长孙华山,副局长、国家煤矿安监局局长黄玉治立即研究部署,并委派国家煤矿安监局副局长桂来保带领工作组赶赴事故现场,指导协助抢险救援工作。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省长、副省长付建华率相关的单位赶赴事故现场指挥抢险救援工作。晋城市、沁水县及有关部门快速反应,晋煤集团等国有企业积极参加抢险救援。
事故发生后,抢险救援指挥部与井下8名被困矿工成功取得了联系,了解到被困人员集中在巷道积水水位以上,有一定的生存空间,这给参与救援的全体人员增强了信心和动力。但同时,该矿水文地质情况不清,周边小煤矿老空区积水情况及透水补充水源不明;该矿虽是瓦斯矿井,但被困人员集中在受限空间内,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各种有害化学气体聚积,被困人员供氧不足等问题,给安全施救带来非常大压力。
救援工作十万火急,必须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尽快安全救出被困矿工!抢险救援指挥部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认真分析救援条件,科学制定救援方案,精心组织实施。于7月8日3时58分至4时26分,8名被困矿工成功获救。至7月15日13时,其余4名被困矿工遗体全部找到,抢险救援工作结束。整个营救过程,艰难曲折、扣人心弦,既是参与救援的各方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体现,总结起来有以下做法和启示供借鉴。
(一)救援组织指挥得力。事故抢险救援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协调调度,坚强有力的组织指挥是保障救援方案顺利实施的基础。这次事故救援中,山西省副省长付建华、国家煤矿安监局副局长桂来保始终坚守在抢险救援一线,组织调集救援力量和装备,科学细化救援方案。救援指挥部明确下设的技术组、现场组、医疗组、后勤组等各小组责任分工,每小时调度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对重点工作都明确了责任部门、责任领导和完成时限;晋城市、沁水县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始终坚守在救援现场,按照救援指挥部统一部署和要求,全力做好医疗救护、天气预报、后勤保障、善后稳定等相关工作。
(二)救援方案科学合理。为认真分析井下险情,科学决策救援方案,山西副省长付建华、国家煤矿安监局副局长桂来保下井实地查看排水情况,抢险救援指挥部根据现场实际勘查情况,制定了以加大井下排水能力和在地面施工救援钻孔为重点的总体救援方案,即:在井下排水点安装8台水泵,在主泵房增加2台水泵,最大限度提高井下排水能力;在地面向井下施工3个钻孔,其中2个排水钻孔向井下积水区施工,安装潜水泵直接向地面排水,1个生命补给钻孔向8名矿工被困区域施工,投送给养。救援指挥部在总体救援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各项救援工作的具体实施措施,保证了救援工作始终科学、统一、高效开展。截止7月15日累计排水约10.6万立方米;井上生命补给钻孔成功实施后,及时与井下被困人员联系,投送了食物、药品等。同时,安排心理医生通过电话对被困人员进行心理疏导,保障了被困人员身体和精神处在良好状态,增强了获救的信心。由于救援方案周密科学,落实措施到位,救援过程中没发生次生事故。
(三)救援技术装备可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次救援方案的成功快速实施,离不开可靠的装备和设施,也离不开专业的技术水平。如晋煤集团派出经验比较丰富、技术娴熟的地面钻井队,先后施工的1个生命补给钻孔和2个排水钻孔,全部是一次施工、准确到位,为成功营救被困矿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井下使用的高压快速排水软管承压能力强,纵向抗拉强度高,具有排水量大、连接方便、抗拉断等特点,快速缩短了井下排水管路安装时间,确保了排水管路的可靠运行。
(四)发挥国企骨干作用。针对救援方案中施工地面钻孔、排水及医疗等关键环节,抢险指挥部为确保救援工作有序有力进行,从晋煤集团、潞安集团、阳煤集团等多个国有重点企业成建制调集专业队伍参加抢险救援。据初步统计,参加本次抢险救援的人员1500余人,调运水泵、移动变电站、地面钻机、发电机、开关、照明器材、潜水衣等设备259台套,排水管1.6万米。整个抢险救援的过程中,国有重点企业在人员队伍、装备设备、技术上的支持等每个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企业积极开展自救。事故发生后,该矿将巷道供水管路改为压风管路向被困人员供风,同时对井下压风管路进行恢复,保证了被困人员处的新鲜风流供给。井下被困工人积极组织自救,井下被困矿工拉开盘圈的多余电话线,将电话移至较高位置,确保井上下通讯通畅;持续监测井下瓦斯浓度和观测水位变化,为救援指挥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事故地点出水量变小后,挖沟渠将水引到邻近掘进工作面,减小了救援排水量。
这次事故再次暴露出水文地质情况不清、探放水措施不落实,是煤矿防治水工作的痼疾;也再次说明强化应急处置、提高救援能力,是减少事故人员伤亡的有效途径。
(一)储备可靠救援物资。受水害威胁的矿井,要储备水泵等的救援物资。同时,针对当前煤矿普遍购买使用的是固定长度规格的水泵胶管(这种胶管要由厂家对固定长度胶管加工后,方能组装排水管路,不利于快速抢险救援)的真实的情况,建议储备少数的不同长度规格的短管,在应急抢险时有利于快速进行管路组装。并在巷道转直角弯时使用拐弯管(非标型号),这种胶管不会被卡死,能够保证排水流量的持续稳定。
(二)研发快速移泵装置。本次救援使用的水泵,有的重达1.4吨,在没有吊挂和支撑装置的巷道内完全靠人力扛运和移动,费时费力、劳动强度大。建议研发在没有吊挂和支撑装置的井下巷道(特别是斜巷)内快速移动大型水泵的机械化设备。
(三)研发救生钻孔成套技术。总结山东临沂平邑县万庄石膏矿区2015年“12 25”重大坍塌事故救援中成功使用的大直径救生孔技术,包括大直径钻孔救援的设备、工艺、技术和管理等资料,形成一套完整的大直径救生钻孔成套技术方案,发放给全国矿山应急救援队,用于指导今后类似事故救援工作。
(四)提高全国救援基地装备信息化水平。全国7个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14个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和10个煤矿抢险排水站要对现有的救援排水装备进行统计、登记,形成设备台账,至少每半年统计更新一次。同时,建立全国救援基地装备网络查询系统,以便应急救援快速调用。